公众号版权罗生门:维权机构广撒网,开白文章也中招
01 “开过白的文章被维权机构起诉了!” 某公众号号主小A最近有点烦,因为他收到了互联网法院诉讼调解平台的通知,事由是他的公众号在2019年年初转载过一篇文章,现在被起诉侵权,起诉方还不是原创作者,而是第三方维权机构。 “很懵逼,大无语!”小A收到通知的第一反应就是去翻自己号的历史记录,认真看了整篇文章的排版格式,内容也有加转载来源,包括对方二维码等信息,确认当时已经和对方申请过开白名单,并没有侵权转载。 涉事文章有4000多字,如果判定侵权,一般按照字数赔偿。小A了解到,有类似情况的公众号主曾被索赔1万元。 无奈归无奈,小A还是走上了应对调解的路。但由于文章转载时间距今已经两年多,收集相关证据的环节格外繁琐。 他先找到原创公众号方,一问发现当时的运营人员都离职了,一番折腾才托关系联系上。好不容易要到微信后台的开白记录之后,又几经辗转找回当时开白的聊天信息。 ▲号主和法务人员的聊天记录 同时,小A还在公众号后台找了些关于原创、转载和白名单的规则等相关内容,作为辅证。
好在和原创公众号确认没有存在侵权事实后,达成了和解,最终以对方撤诉结束这次的事件。 但整个过程,前前后后也困扰了小A大半个月。因为第三方维权机构起诉之后,尽管未到诉讼流程,但调解过程也需要很多详尽的法律意义上的证据,包括聊天记录也需要确认双方身份才有效。 可以说,举证是整个过程中最难处理的环节。 小A觉得最郁闷的地方在于自己明明是被授权转载的,第三方机构没有查清事实,原创公众号方也没有做好授权名单的统计、对接工作,导致需要自证清白。 然而小A并不是个例。在版权问题频发的今天,维权机构横亘在双方之间,带来一定维权便利的同时,也时常因信息不对称,而成了闹出“告错人”乌龙的肇事者。 02 维权机构的B面 在如今的版权纠纷中,常常可以看见第三方机构的身影,通常是代理原创版权、采取维权措施的角色。 一般来说,首先由原创作者通过机构官网或内容平台的原创保护板块,开启维权功能进行签约,即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维权。 原创作者授权之后,机构将以联系侵权方删文下架为主要维权方式。如作者需要进行诉讼维权,第三方机构将联合全国各大律所提供全风险代理诉讼维权服务,并由各律所与法院通过开庭诉讼确定具体数额和赔偿方式。 众所周知,维权所需要的时间成本、金钱成本非常高昂,很多原创作者压根负担不起。当侵权案例多起来,原创作者甚至无暇他顾。现在维权机构把这部分累活全包揽了,对于原创作者来说确实能轻松不少,所以不少人确实会选择授权第三方。 从企查查平台也可以看到,此类机构公司的相关裁判文书记录数量非常多,有些公司的开庭公告日期甚至排到了年底。 但或许正是因为诉讼案例如此密集,其中也不乏“误伤”,一般都是因为授权双方的信息没有同步好,比如前文的小A。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,被诉方要面对的便是辛苦的举证过程,其中困难包括但不限于: 1、授权记录流失 维权机构起诉的文章,常常距今已有一段时间。这段时间内,人员流动、设备更换、软件更新、内存清理等等情况,都有可能导致找不回当时的授权记录。 2、侵权界定混淆 维权机构以签约者为原创方,但在内容平台,标了原创的才是原创方。版权归属的确认,是否抄袭的判断,这些本来就界定困难,更别提还要收集相关法律层面的证据才有可能自证清白。 不过,要是真收到律师函了,也别慌。果酱妹咨询了第三方机构之一的“维权骑士”,其给出了常见的解决方式:
综上所述,万一遇到维权机构找上门,应该冷静应对: ? 先要求对方提供相关的资质、版权等证明 ? 确认自己是否侵权,包括有无按照要求转载等细节。 ? 如果没有侵权,可以通过联系原创方、查找聊天记录等方式,提前收集好相关证据,联系负责的机构方或律师,让对方撤诉。 ? 如果真的侵权了,那就只能选择私了或应诉。 此前有知情人士总结了两种处理情况的不同结果:
聊到这里,果酱妹还是要提醒大家,版权意识不断提高,维权甚至逐渐成了一门生意,因此搬运内容的潜在风险也进一步放大。以前搬运的内容,还是要及早删除,或者老老实实去要授权,以防患于未然,别给自己埋雷。 (编辑:北几岛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