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转】 分类模型评估指标汇总
作者:努力的孔子 https://www.cnblogs.com/yanshw/p/10735079.html 对模型进行评估时,可以选择很多种指标,但不同的指标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,如何选择合适的指标,需要取决于任务需求。 正确率与错误率正确率:正确分类的样本数/总样本数,accuracy 错误率:错误分类的样本数/总样本数,error 正确率+错误率=1 这两种指标最简单,也最常用 缺点
如有一车西瓜,任务一:挑出的好瓜中有多少实际是好瓜,任务二: 所有的好瓜有多少被挑出来了,显然正确率和错误率不能解决这个问题。 查准率与查全率先认识几个概念 正样本/正元组:目标元组,感兴趣的元组 负样本/负元组:其他元组 对于二分类问题,模型的预测结果可以划分为:真正例 TP、假正例 FP、真负例 TN、 假负例 FN, 真正例就是实际为正、预测为正,其他同理 显然 TP+FP+TN+FN=总样本数 混淆矩阵 把上面四种划分用混淆矩阵来表示 从而得出如下概念 查准率:预测为正里多少实际为正,precision,也叫精度 查全率:实际为正里多少预测为正,recall,也叫召回率 查准率和查全率是一对矛盾的度量。通常来讲,查准率高,查全率就低,反之亦然。 例如还是一车西瓜,我希望将所有好瓜尽可能选出来,如果我把所有瓜都选了,那自然所有好瓜都被选了,这就需要所有的瓜被识别为好瓜,此时查准率较低,而召回率是100%, 如果我希望选出的瓜都是好瓜,那就要慎重了,宁可不选,不能错选,这就需要预测为正就必须是真正例,此时查准率是100%,查全率可能较低。 注意我说的是可能较低,通常如果样本很好分,比如正的全分到正的,负的全分到负的,那查准率、查全率都是100%,不矛盾。 P-R曲线既然矛盾,那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下图 这条曲线叫 P-R曲线,即查准率-查全率曲线。 这条曲线怎么画出来的呢?可以这么理解,假如我用某种方法得到样本是正例的概率(如用模型对所有样本进行预测),然后把样本按概率排序,从高到低 如果模型把第一个预测为正,其余预测为负,此时查准率为1,查全率接近于0, 如果模型把前2个预测为正,其余预测为负,此时查准率稍微降低,查全率稍微增加, 依次... 如果模型把除最后一个外的样本预测为正,最后一个预测为负,那么查准率很低,查全率很高。 此时我把数据顺序打乱,画出来的图依然一样,即上图。 既然查准率和查全率互相矛盾,那用哪个作为评价指标呢?或者说同时用两个指标怎么评价模型呢? 两种情形
通常情况下曲线会相交,但是人们仍希望把两个学习器比出个高低,一个合理的方式是比较两条P-R曲线下的面积。 但是这个面积不好计算,于是人们又设计了一些其他综合考虑查准率查全率的方式,来替代面积计算。 平衡点:Break-Event Point,简称BEP,就是选择 查准率=查全率 的点,即上图,y=x直线与P-R曲线的交点 这种方法比较暴力 F1 与 Fβ 度量更常用的方法是F1度量 即 F1 是 P 和 R 的调和平均数。 与算数平均数 和 几何平均数相比,调和平均数更重视较小值。 在一些应用中,对查准率和查全率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。 例如商品推荐系统,为了避免骚扰客户,希望推荐的内容都是客户感兴趣的,此时查准率比较重要, 又如资料查询系统,为了不漏掉有用信息,希望把所有资料都取到,此时查全率比较重要。 此时需要对查准率和查全率进行加权 即 P 和 R 的加权调和平均数。 β>0,β度量了查全率对查准率的重要性,β=1时即为F1 β>1,查全率更重要,β<1,查准率更重要 多分类的F1多分类没有正例负例之说,那么可以转化为多个二分类,即多个混淆矩阵,在这多个混淆矩阵上综合考虑查准率和查全率,即多分类的F1 方法1 直接在每个混淆矩阵上计算出查准率和查全率,再求平均,这样得到“宏查准率”,“宏查全率”和“宏F1” 方法2 把混淆矩阵中对应元素相加求平均,即 TP 的平均,TN 的平均,等,再计算查准率、查全率、F1,这样得到“微查准率”,“微查全率”和“微F1” ROC 与 AUC很多学习器是为样本生成一个概率,然后和设定阈值进行比较,大于阈值为正例,小于为负例,如逻辑回归。 而模型的优劣取决于两点:
我们把计算出的概率按从大到小排序,然后在某个点划分开,这个点就是阈值,可以根据实际任务需求来确定这个阈值,比如更重视查准率,则阈值设大点,若更重视查全率,则阈值设小点, 这里体现了同一模型的优化, 不同的模型计算出的概率是不一样的,也就是说样本按概率排序时顺序不同,那切分时自然可能分到不同的类, 这里体现了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异, 所以ROC可以用来模型优化和模型选择,理论上讲 P-R曲线也可以。 ROC曲线的绘制方法与P-R曲线类似,不再赘述,结果如下图 横坐标为假正例率,纵坐标为真正例率,曲线下的面积叫 AUC 如何评价模型呢?
总结
参考资料: 周志华《机器学习》
(编辑:北几岛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